近日,广州公示新一批公交线路调整方案,面向公众征求意见,其中涉及多条BRT线路港股配资开户,B29、B31调整行经路段及站点,整合B20、B7路,B1路快线等6条线路拟停运。
此次调整引发社会对BRT车道开放与否的热议。
广州快速公交(BRT)运营至今已有15年,近年随着地铁线网延伸、电动车出行增加,城市交通出行结构发生变化,加上部分堵点路段制约BRT通行效率,市民交通疏堵意愿等因素叠加,未来广州BRT发展将会何去何从?
BRT是如何诞生的?
广州快速公交(BRT)诞生于广州“东进”战略背景下,城市向东拓展催生人口向东流动的出行需求,全长22.9公里的BRT应运而生,自2010年正式开通,形成西起天河体育中心,沿天河路、中山大道、黄埔东路向东,东至黄埔夏园的城市快速公交。
缓解城市周边交通的拥堵,是广州BRT开通的契机之一。
在“公交优先”理念引导下,广州BRT采用“封闭走廊+灵活线路”模式,通过减少社会车辆与公交车辆混行,实现公交快速化运输,线网组织方面首创性地提出了“30条灵活线路加1条摆渡线”的线网规划,综合采用大站快线、直达快线和短线切入的灵活线路方式,极大缓解客流高峰期的拥堵状况和潮汐现象。
路权分配的争议,在BRT开通初期也是争议焦点。历经两年建设期后,BRT专用道与社会车辆通行效率的平衡方案逐渐成型。开通后通道内平均运营速度达到24公里/小时,比开通前提高了84%,中山大道沿线社会车辆的平均速度也比开通前的13.9公里/小时提高到开通后的17.8公里/小时,提速28%。
对当时的广州来讲,BRT的开通不仅在短期内缓解了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,也对长期的交通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。BRT的建设带动了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与更新,也引领了“公交优先”理念的普及,日均客流量峰值曾达85万人次(2015年数据),最高的单日客运量曾达96万人次(2010年5月1日)。
2011年,广州BRT荣获可持续交通发展奖,为国内交通项目首获此奖者;2013年获评为BRT系统“金牌标准”,成为亚洲唯一被评为“金牌标准”的BRT系统。2019年,广州BRT获第十六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。
坐BRT的为何少了?
十几年来,广州公共交通不断变化发展,市民公共交通出行习惯也发生了较大变化,地铁运营里程从最初的37公里,到去年突破700公里,公交与地铁客运量比例已从7:3变为3:7。
另一方面部分堵点长期制约BRT通行能力,如中山三院一带、电脑城商业区、师大附中等路段临停占道严重,特别是道路收窄上桥位,社会车辆频繁变道穿插。五山跨线桥、华快跨线桥路段只有两车道通行,BRT专用道成混合车道,通行能力受限,影响全段行驶速度。
市民出行结构变化,通行效率降低,广州BRT客流量下降。去年广州BRT日均客运量约为25.8万人次,日均发班约6500班次;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,BRT日均客运量为38.7万人次,同比下降12.3%,主要由于地铁21号线2期的开通分流了9%的客流。
客流下降也是此次BRT线路调整的主因。从调整理由来看,此次BRT线路调整主要提高BRT系统运行效率。
其中B20、B7路快线整合,减少BRT通道西段线路重叠,提高BRT系统运行效率;B29线路与地铁5号线走向重合,减少了与地铁运输功能重叠部分站点,同时拓展覆盖笔村区域新建大型社区。
B31则减少了客流较少且线路迂回的西段线路,以期提高线路运行效率。
B1路快线、B4路快线、B5路快线、B13、B14、B23路等线路的取消主要由于客流减少。其中3条快线属于高峰期快线,计划暂停营运的B1路快线、B5路快线,其客流将由B1、B5路灵活调度承接。B13、B14、B23路3条均为BRT通道分流线,客流减少后,分流作用减弱而停运。
目前,广州市BRT系统线路共31条(不含调度快线),如此次调整方案最终实施,广州BRT仍有20多条线路在运营。
此外,广州BRT去年刚刚引入自动驾驶小巴,开通广州BRT天河段自动驾驶小巴便民线路。这是广州首条进入中心城区BRT系统的自动驾驶小巴线路,也是全国首条在一线城市中心城区夜间运营的BRT自动驾驶公交线路,该环线与地铁4号线、13号线等线路连接,并与已公开运营的BRT夏园-BRT文园环线相接,市民可以乘坐文远小巴横跨广州天河、黄埔两大城区。
BRT车道该拆吗?
在公交地铁出行结构发生颠覆性变化的同时,近年来,广州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数量增长迅猛,截至2024年底,全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数量已超过560万辆,全市汽车保有量也在持续增加,引发社会对道路通行资源重新分配的争议。
是否该允许社会车辆借道BRT,是否应该释放BRT车道资源等问题均为热议焦点。
在2022年,有广州政协委员曾提出节假日允许社会车辆借道BRT专用道通行的建议。对此,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公开回复中提及,在与相关单位实地调查和研究后,认为BRT专用道暂不宜常态化实施社会车辆借道。
主要理由有二,一是实施BRT专道专用有利于提升运行效率,二是实施BRT专道专用有利于确保运行安全。
回复中提供的数据显示,BRT日均客运量为28.6万人次,占市中心区公交客运量的11.1%,BRT出行量需求较大,是市中心区主要公交客流走廊,同时,由于BRT系统西段毗邻天河商圈,节假日公交出行客流强度仍然较大,据统计,BRT西段体育中心站、石牌桥站、岗顶站节假日日均客运量约为6.8万人次,占BRT系统节假日客运量27.29%,实施全时段的专道专用有利于提升BRT系统整体运行效率,更好地鼓励和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。
此外,公交车辆在BRT专用道行驶和停靠须遵循相应行车让行规范和安全作业规程,社会车辆因不熟悉相关规则,进入BRT专用道行驶,容易引发交通事故,影响BRT系统正常运行。2021年,因社会车辆擅自进入BRT专用道通行而引发交通事故43宗,其中7宗事故导致BRT站台停运,对BRT运营造成严重影响,也给市民正常公交出行带来不便。
在今年两会,广州市政协委员刘根生也提出,据调查,在师大暨大段高峰小时单向客流上,西向机动车总运量约1.5万人次,其中BRT运量占六成以上,显示BRT系统在构建多层次交通体系上仍有优势。
他更建议,通过确保BRT专用道不被社会车辆占用、缓解重点路段堵塞问题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化交通组织,提升BRT服务水平,吸引市民主动转变出行方式。
对于车道资源,刘根生认为,“当前电动自行车激增,BRT沿线社会车道被极度压缩,市民对BRT有专用道可否借道等期待,同时沿线已建在建地铁有6条线路,站点极多,13号线二期未来通车后,针对公交客流下滑、BRT何去何从等市民关切,建议公交集团积极与社会互动,倾听市民意见,做足宣传说明功课,谋求公交优先共识,积极引导市民回归公交,推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。”
南方+记者 郑慧梓港股配资开户